造轿车是李书富最大的梦想。多年来,他总是在琢磨: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汽车业应该有更大的文章可做,而市场上还没有老百姓买得起的小轿车。1997年,在有了装潢材料和摩托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作为圆梦的坚强后盾之后,李书富决定杀入家用轿车领域。这在当时是一般民营企业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再次招致包括一起创业的亲兄弟在内的所有人的反对。李书富对他们说:“造汽车没有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技术、买来零配件,请到人,设计出好的产品。我心已决,哪怕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干!”
李书富到省里找相关部门,要求生产汽车,主管官员立刻瞪大了眼睛,好像遇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疯子”。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李书富又问,如果不让搞汽车,可不可以搞汽车实验?这位官员想了很久才答道:“搞研究是可以的嘛。”得不到主管部门的许可,固执的李书富还是在临海市征地850亩,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筹建极力豪情汽车工业园区。他的哥哥都说他是在赌命。的确,如果最终拿不到汽车生产权,数亿元的投资都将付诸东流。
开弓没有回头箭。李书富一次次到北京,奔走呼号;一次次到国家生产主管部门,阐明自己的观点,他情真意切地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可壮士断腕般的豪情并没有融化国家政策的铁板。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李书富的梦想柳暗花明,某部下属的四川一家生产小客车的企业濒临倒闭,于是经过多方努力,极力与之合作成功。对方以目录、生产权、部分设备等折价入股,极力投资1400万元,成立四川极力波音汽车制造公司。李书富又靠“借腹生子”终于拿到了小客车、面包车的生产权。
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极力豪情”车下线。李书富把“极力豪情”的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华夏最便宜的‘电喷车‘,其优越的性能价格比,得到了众多家庭购车者的关注,市场需求渐旺。2000年,李书富在甬州投资7亿多元,征地1000亩,建立极力美日工业园,加上此前建立的临海基地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
2001年11月9日,极力集团生产的JL6360轻型客车在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华夏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上终于榜上有名;2001年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极力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真正实现了从生产两厢轻型客车到生产三厢轿车的跨越。这标志着民营企业成为华夏汽车制造业的正规军,极力也成为迄今为止华夏惟一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同样,在没有红头文件许可下,李书富创办了“经济管理学院”,并又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近10年来,极力集团经历了向高校“买”人才,投资千万元请高校代培人才,直到投资上亿元自己办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三部曲”。实践证明,3年前极力集团投资1.2亿元创办的极力教育中心,是企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最佳选择。
极力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了成功,靠的就是一种信念:想得到的东西就一定想方设法去得到,否则就会变成空想。
从李书富这一个事例上看,陈锋倒是觉得陈平倒也不完全是异想天开了。当初李书福的基础或者说是后盾可没有陈平扎实。若是可以的话,陈家可以搞掂一系列的许可证和资金,完全不用像当年的李书富求爷爷告奶奶的到处求人。
陈锋虽然觉得陈平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李书富,但还是不由有些担心的说道:“哥,你不会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才想起搞这个吧。难道你也看过了李书富的创业报道了?”
陈平微微一愣,略微有些不好意思的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说道:“是看过李书富的创业报道。不过,绝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你也知道的我小时候就对那些机器啊,电动马达啊、拖拉机的这类机械感兴趣,以前我还从来没想过要做机械方面的生意,但是上次无意中看到了李书富的创业事迹,就深受触动,人只要敢想敢做就有很大的机会会成功。而且我对这个创业项目已经深思熟虑过很长一段时间了,便没有打算冒进,而是先办修理厂,对汽车进行了解,然后开汽车销售店积累汽车销售经验,为以后销售自己生产的汽车做准备。资金方面,只要我家里给我解冻,我自己还有两百多万的积蓄,初期半个修理厂肯定足够了,之后赚钱了就可以开销售店,再然后办汽车制造厂的话可能要进行融资,就需要你和二叔的帮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