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有越吞吴的成功案例在前,范蠡的兵法肯定靠谱。
而商道……来自后世商业社会的他,就算不是商业奇才,基本的常识也不缺吧?
他不太相信先秦时代的商道,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帮助。
只是当杨遇安准备效仿楚霸王来一句“商贾小道尔,剑一人敌,不足学,大丈夫当学万人敌!”时,心中没来由一阵悸动。
他有种微妙的预感,如果不选商贾之道,今后将追悔莫及。
眼下这个记忆副本世界,原主无咎的人生圆满,遗愿已了。
这意味着他不会再有三周目重新选择的机会。
一旦作出选择,就无法回头。
该选哪一个呢?
遇事不决,他决定问问仙子小姐姐。
“三种学问,我是否最应该选择商贾之道?”
“是。”
琼花仙子没有任何迟疑。
于是杨遇安也不再犹豫,拱手道:“愿学夫子的商贾之道!”
“哈哈哈哈哈……”
范蠡捋着花白胡子,仰天大笑。
“我就说没有看错人,无咎君果然是上天赐予我的衣钵传人!”
……
……
接下来半年,杨遇安一边跟着范蠡在齐国治产经商,一边学习他的商贾之道。
这半年没有任何白光快进,是实打实地度过。
他也因此在范蠡的言传身教之下,渐渐理解了他的学问精髓。
原来当初范蠡给他三种选择,真的只是在考校他的悟性与志向而已。
实际上在范蠡这里,三种学问本质就是一种学问,被他称为“计然之道”
“计然”就是范蠡的夫子,按辈分算是杨遇安的师公。
据范蠡介绍,这位计然夫子博学多才,擅长推演计算,因此精通世间万事万法。
有点一法通万法的意思了。
杨遇安感觉这说法有些夸张,但这半年学习下来,他确实发现范蠡不管在经商、兵法、剑术还是与人打交道的种种事情上,其实都在运用同一套理论体系,也即他自称的“计然之道”。
于是已经学得小有所成的杨遇安,决心请教更加深入的学问。
“夫子,计然之道的根本,是什么?”
范蠡闻言,却反问道:“那无咎君以为是什么?”
“学富五车,洞明世事?”
范蠡摇头。
“精妙计算,料敌先机?”
范蠡还是摇头。
“抛开表象,把握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最后这句,杨遇安有点破罐子破摔,将后世的车轱辘话都搬出来了。
没想到范蠡闻言,目光有些惊喜。
不过很快他再次摇头,道:“大道理的话,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但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杨遇一愣,心道这不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吗……
莫非计然祖师学的是老子那一套?
果然下一刻,范蠡开始讲解道:“世事纷繁复杂,然事关天下生民根本,不外乎食、货二事而已。”
“不违背农时,百姓便不会缺少食用的谷物。”
“不砍伐过度,山上的木柴便能用之不尽。”
“江河里的鱼鳖,陆地上的走兽,乃至天下千千万万的生民,全都是这个道理。”
“然而正如无咎君先前所言,诸侯无大义,为了争霸连年兴兵征伐不休,虚耗民力。岂不知民才是国之根本?如此本末倒置,越是征战,国家就越是衰弱。”
杨遇安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那天下一统,铸剑为犁,如何?”他试探问道。
“不够。”范蠡略略沉思,就给出答案,“君主不懂与民休息的道理,争霸之心便没有止境,哪里会有真正铸剑为犁的一天?”
“就好比越王勾践,灭吴复仇后,当真就息兵了吗?并没有,他现在一心想着北上中原称霸。”
“如此穷兵黩武,我料他十年之内必定大败而归。”
“退一万步说,假使勾践成功问鼎中原,甚至做到了你所谓的一统天下……但天下何其之大?中原之外,尚有四夷;四夷之外,更有四海……天下无穷无尽,君王对外扩张的野心,便没有真正熄灭的一天。”
听完这段分析,杨遇安对范夫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因为他居然能提前预见到千百年后的天下走势。
稍近一点的,秦始皇扫六合,一天下,就真的停下征战的步伐了吗?
并没有。
他还要灭百越,征蛮夷,修皇陵,甚至还要到东海寻求长生之法……
秦国百姓根本没有因为天下一统而享受到几年太平日子,反而越过越艰辛。
于是六国贵族振臂一呼,秦二世而亡。
再远一点,他这具身体的生父,杨·热爱折腾·广。
隋朝一统南北,疆域已经够大了吧?
可杨广还是不满足,打突厥,打吐蕃,打夷羌,三征高丽,水殿龙舟……终于将隋文帝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丰富家底,挥霍一空。
于是大隋同样二世而亡。
听到这里,杨遇安已经明白范蠡的意思。
一言以蔽之:不要瞎折腾。
这不就是黄老思想吗?
杨遇安忽然想起后世见闻,这黄老之学,好像最早就是在齐国兴起。
莫非源头之一竟是在范夫子这里?
反正到了战国末期,齐国君主一直奉行黄老之道,齐国百姓也因此成了六国国民中,过得最安逸最舒心的一批。
虽然后来还是被秦国强大的战争机器打败了。
但秦二世而亡后,取而代之的大汉,不也重新回到黄老之道上,休养生息了三四代人?
这才有了两汉四百年的繁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